文、王云亮
中国古代文人有着儒道互补的双重思想和情怀,一方面仕者不忘其隐,另一方面隐者不忘其仕。在华夏文脉不断的延续中,这两种思想和情怀深深积淀在历代文人的深层心理之中,在今天,现代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的深层心理中仍然有着这双重的思想和情怀。身为高校教授、画家的李开能也有着这两方面的思想和情怀,这在他的水墨人物画作品中反映得很明显。他的水墨人物画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水墨人物画,一类是隐士对酒狂歌的水墨人物画。
把酒问青天 34x34cm
李开能教授关注现实的水墨人物画的笔墨方式,属于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路向。这一路向关注民生,关注现实中平民百姓的平凡生活,体现出同情仁爱的思想。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源于徐悲鸿、蒋兆和所开创的写实性的水墨人物画的展新路子,他们引进西方写实主义的绘画手法,以素描的写实造型手法为基础,与中国画的笔墨相结合,开创了新的水墨人物画表现方法,与传统的意象写意手法的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手法有很大的不同,成为20世纪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新范式。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适应了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因而近百年来此路向的水墨人物画倍受推崇,在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新中国建设题材方面,该路向的人物画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功用。近百年来的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经历了由素描写实造型手法较多、书写性笔墨成分较少的阶段,向书写性笔墨成分逐渐增多的阶段推进,在这一进程中周思聪、卢沉的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是推进的里程碑,关键性特点是笔墨的书写性因素增加了许多,这就使得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笔墨在本质上向中国画笔墨的核心靠拢了,从而使中西融合的路向有了更多的中国味道。在笔墨书写性因素增加的同时,严谨的写实性造型也趋向松动和夸张,这样更便于笔墨的书写运动。当前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大多都是沿此方向推进。李开能关注现实的水墨人物画也处于当今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强化笔墨书写性的语境中,他写实性的人物造型也趋向松动和夸张,同时强化了笔法的书写意味和墨法的畅快淋漓的韵味,更贴近中国写意文脉。
当歌一曲梦里寻 34x34cm
李开能的水墨人物画首先得益于他的速写。李开能自上世纪80年末代于四川美院毕业之后,生活速写始终没有离开过他的画笔,他随时随地都在记录现实生活的平凡瞬间,除了在教学课堂上和平时生活身边画大量速写外,他还到凉山、阿坝、甘南等地写生体验,感受不同民族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这为他进一步创作水墨人物画奠定了丰厚的基础。2008年出版的《李开能速写作品集》反映了他前些年生活速写的基本情况,从中也可看出他速写的特点,主要是以线为主的线型速写,技法十分娴熟,信手拈来的人物速写,人物结构、比例自然而合于法度,动态生动,神态逼肖,既富有生活感,又富有艺术感。这是他的艺术心灵和外在世界瞬间相感触时产生的情感意绪,通过硬笔速写快速物化于纸上,是艺术作品,更是心灵的痕迹。正如他所说:“速写因其感悟生活的那种直接性和情感性而日益被艺术家所看重,那种与对象对视演化的手与纸的接触省略了机械照片作为中介的冰冷过程,因而更真实、更有效地承载了艺术家真实而温热的情感。”(摘自《李开能速写作品集》之“速写随想”)李开能将他画速写的线条表现方法直接用到他的水墨人物画中了,因而他关注现实的表现日常生活中平凡人物生活状态的水墨人物画中都有松动、潇洒的线条的存在,配合意笔皴染,表现出既有写实造型的生活感,又有率意笔墨的挥写,他笔下的写实性水墨人物画具有更多的书写意味,如《画者》、《欢乐》、《冷饮》、《凉山小子》等作品都具有这种特点。
冷饮 34x34cm
2010年至2011年李开能在中央美院作为访问学者期间,又深入研究了线性素描的表现手法,为他的水墨人物画进一步提升了造型感和格调。“线性素描”是唐勇力教授提出来的,是在中国画创作和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是为了顺应中国人物画的表现规律和教学规律而颇具创造性的素描方法。“线性素描”区别于结构素描、光影素描等原先的素描表现方法,但又吸收了结构素描、光影素描某些因素,使以线为主的“线性素描”更符合中国人物画的表现规律,更适合中国画毛笔笔法的勾写,更便于毛笔的皴染。李开能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唐勇力教授工作室对线性素描的研究,使他对人物的造型感及如何用线表现人物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体验。他在写实性水墨人物创作中将线性素描转换为笔墨语言,从而顺利地提升了写实性水墨人物画的格调和境界。近几年李开能创作的甘南藏民水墨人物系列是他探索水墨人物画的新成果,如《藏族少年》、《拿佛珠的藏族老人》等作品,从中可看出他的速写和线性素描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人物形象的造型感很强,线面结合富有疏密虚实的节奏感,将追求书写性的笔墨融入到线性造型之中,用笔勾写皴擦潇洒而有序,墨色轻重变化适中,人物面部和手臂按结构略施赭色以突出人的主要部分及表情,进而在面部进一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批作品表现了当今甘南藏民的生活及精神状态,也反映了李开能关注民生的价值取向。
少年郎 34x34cm
仕者不忘其隐。李开能另一类表现对酒狂歌的写意人物系列作品,如《竹里清风醉意归》、《邀梅同醉》、《把酒问青天》、《当歌一曲梦里寻》、《八仙醉意展豪情》等,又反映了他超脱狂放的情怀。该醉酒系列让人想到魏晋风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两种隐退方式,一类是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栖隐竹林的隐退,一类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归隐田园的隐退。竹林七贤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他们隐遁竹林,或谈玄,或弹琴,或长啸,或饮酒,他们皆能饮酒,尤其是七贤中的阮籍嗜酒能啸、任性不羁,刘伶更是以酒为命、醉酒成瘾,山涛等人皆好饮。他们代表着当时高人隐士隐遁山林的一种狂放不羁、藐视权贵、不拘礼法、我行我素的精神情怀,在醉酒后的狂放不羁的行为中得到一种内心的释放和精神的逍遥。李开能喜欢表现对酒狂歌式的古装人物,或独自醉饮,或两人对饮,或三人狂欢,或众人狂饮,其人物坦胸露乳,张臂开怀,手舞足蹈。此间的醉态令人想到刘伶醉酒狂饮和阮籍嗜酒长啸,表现的正是魏晋风度式的醉酒狂放。酒能壮胆,使人放开顾忌直抒胸臆;酒能激发人的情绪,热烈奔放而放浪形骸;酒亦能麻醉人,使人醉后不知其所为。李开能意笔水墨人物画所表现的魏晋风度式的对酒狂歌,从深层上讲,表达的意绪乃是身处现代社会中的人在重重压力中的狂放不羁的自由释怀,由此而获得某种心灵的慰藉和内心的平衡。
书趣 34x34cm
对酒狂歌系列的人物画的表现手法与他关注现实的写实性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手法不同,对酒狂歌系列的人物画完全是写意手法,以意笔勾线为主,面部及手臂略皴染赭墨即成,人物造型圆浑矮胖,憨态可掬,线条飞动,潇洒飘逸。人物线条讲究书法用笔,笔法略带隶书笔意,线条横竖方折排叠,疏密有序,这与他带隶书笔意的书法关系密切,其书与画的手法风格是一致的。从技的方面讲,强调的是写;从道的方面讲,强调的是泄,宣泄胸中的郁勃之气及情感意绪。
李开能的水墨画并不止于他水墨人物画的“现实关怀”与“对酒狂歌”的两极追求,他还画写意花鸟画和写意山水画,并在其每个阶段的创作中,各有所得,自成天趣。他的水墨画创作是多极追求,但无论哪一极追求,都有一些共同特点:追求画面的形式感,建构有构成意味的画面结构,营造明快、洗练、灵动、清新的审美风格。
同享清风 34x34cm
蜀人的中国画中普遍有一种灵秀之气,反映着聪慧灵性的一面。如五代时期西蜀黄筌的工笔花鸟画《写生珍禽图》中将禽鸟的活泼生机与灵性表现得十分传神。现代画家张大千、陈子庄等的作品都有一种灵秀之气。当代四川中国画画家也普遍具有一种灵秀之气,如人物画家彭先诚、山水画家刘朴、花鸟画家秦天柱等人的作品均有一种灵秀之气。工作于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的李开能教授的水墨画与当代四川画家都有着一种地域性的内在联系,他的水墨画中也充盈着一种灵秀之气,无论是他的人物画还是花鸟画均无例外。
比较李开能水墨人物画的“现实关怀”系列与“对酒狂歌”系列的两种类型,前一种类型反映了他关切社会现实的入世的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情怀,后一种类型反映了他超脱狂放的出世的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情怀。这两种情怀正是李开能受中国古代文人儒道互补的人格情怀的深层濡染而形成的。在两极追求中李开能的水墨表现获得一种心理平衡,在今后的水墨画探索中,相信他定会在辩证互补的运转中向“道”的更高层次升华。
2014、11、16于北京
美术学博士、中国戏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