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为了让人物画像更真实,画家解剖了30具尸体,西方绘画隐秘的知识

来源:腾飞说史 ·30241 浏览 ·2020-02-20 05:15:36

今天,我们来讲一幅画。这幅画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作,是达·芬奇和他的老师委罗基奥共同绘制的。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听说过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但是,对于达·芬奇的老师委罗基奥后来的事情则知之甚少。今天我就以一幅画为中心,谈一谈欧洲历史上的文艺复兴。

达·芬奇著名的绘画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基督受洗》等等,他虽然一生都在画画,但是,留存于后世的绘画作品很少,只有15幅,因为达·芬奇对于绘画向来是追求完美的,一生都在画画,也在毁画,稍微有点不满意,就推倒重来,留下来的都是精品。


(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


达·芬奇的全名叫做:列奥纳多·迪·瑟皮耶罗·达·芬奇。按照意大利语直译过来,就是:“芬奇城皮耶罗先生之子列奥纳多”。他的名字是列奥纳多,而不是达·芬奇,芬奇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镇,达·芬奇就出生在这里。

达·芬奇的老师叫做安德烈·德尔·委罗基奥,他小时候就是在委罗基奥的画室里接受了最初的绘画教育,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间画室里。


(达·芬奇的老师安德烈·德尔·委罗基奥)


1475年至1476年,委罗基奥创作了《基督受洗》这幅画,这幅画是一幅壁画,由委罗基奥和他的学生达·芬奇一起创作的,画面中的背景和左下方的天使,是达·芬奇画的。

《基督受洗》绘制成功以后,大家都公认最左侧的天使画得最好,为什么呢?因为最左侧的天使,人物的造型和脸部表情非常的生动,目光炯炯有神,并且天使的衣服以及衣服的褶皱,与画面的背景融为了一体,虽然最左侧的天使,只有一个侧面形象,但是,他比右侧的天使更生动,更能够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能体现真实的场景。


(《基督受洗》)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追求的就是真实可信,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给我们一个感觉,那就是这些人物的肖像画,画得比现在的照相机拍摄出来的作品还要真实、还要像。人物的肖像画,要想画得真实,并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必须建立在对人体结构十分了解的前提下,画面中的背景,想要接近真实,就必须建立在对自然现象十分了解的前提下。也就是说,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主要就是追求真实的,而不是写意的。

那么,《基督受洗》这幅画,之所以大家都公认达·芬奇画的天使更好看,就是因为达·芬奇画的天使,更接近真实。达·芬奇的老师安德烈·德尔·委罗基奥,认为自己的学生在了解人体结构和自然现象方面的成就,已经远远超过自己了。于是,就不再画画了,从此以后“折断”了自己的画笔。


(达·芬奇自画像)


小学课文里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是激励小朋友不要对基础性的工作感到厌烦、嗤之以鼻,成功就是要打好基础。至于达·芬奇后来超过了自己的老师,就无需再提了,防止小朋友好高骛远。

欧洲文艺复兴的绘画作品,为什么能够做到接近真实呢?为什么有的绘画作品,比现在的照相机拍摄出来的还要像呢?其实,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与其说是艺术,不如说是科学。当时的绘画,在一定程度上是极大地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达·芬奇是一位画家,但同时也是一位科学家,达·芬奇在几何学、数学、解剖学、天文学、气象学、土木工程等领域,有诸多的成就,他还为人类设计了机器人、坦克、直升机的模型,此外,他还提出了最早的板块构造理论,后来的以“板块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为中心的地质学的发展,也是建立在早期地质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并不是凭空而来的突发奇想。


(达·芬奇设计的坦克)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需要有几何学、数学、解剖学、生物学和土木工程等学科的支撑,首先,大部分的绘画作品是壁画,是画在建筑上的,这就需要了解土木工程、几何学方面的知识。再次,人物肖像画想要接近真实,就必须了解人体结构,了解人体结构,需要解剖学,达·芬奇为了画画,30年内一共解剖了30具尸体,当然,达·芬奇能够解剖尸体得益于当时的医院的认可。当时,欧洲的科学家不仅解剖人类的尸体,而且还解剖动物的尸体,解剖学极大地推动了欧洲近代医学和生物学的发展。最后,人物肖像画的背景和光线,要接近真实,就必须了解光学、物理学知识,这就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就是光学知识。

其实,照相机的发明,也得益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的发展。照相机的前身就是“暗箱”,暗箱是一种光学仪器,能够把自然界的景色投射到屏幕上。最简单的“暗箱”,就是小孔成像。在一个黑暗的房子里的墙壁上,挖一个小孔,外面的景色就可以投射到墙壁上了,然后,画家就可以在墙壁上临摹外面的风景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经常使用“暗箱”作为辅助绘画的工具。现在,我们在这些绘画作品中,仍然可以找到照相机的痕迹。


(小孔成像的原理)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是没有焦点的,若说有焦点,也是多个焦点,视域无限大,是卷轴的形式,因为中国古代的绘画,都是画家画的,但是,欧洲的绘画作品是有焦点的,视域是有限的,与人眼固定不动时所能看到的视域是一致的,大概在60度左右,人眼双眼最大的视域是188度,单眼最舒适的视域则是60度左右。欧洲的绘画作品之所以有焦点,视域是60度左右,就是因为这些绘画作品有光学设备的辅助。


(欧洲19世纪的绘画作品)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工程师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在15世纪的时候,应用小孔成像的原理进行辅助绘画,发现了透视法。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在明清以前,是不使用透视法的,因为透视法,只有应用光学设备的时候,人们才能清晰的感觉出来。人类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周围的景色,其实是没有焦点的,走到哪里,看到哪里,也感受不到“远小近大”、“远黯近丽”的感觉,只有将三维图像投射到平面时,人们才能感觉到远处的景色小,近处的景色大,远处的景色黯淡,近处的景色明亮。所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之所以像,本身就是因为这些绘画作品是“拍摄”出来的。

综上所述,科学与艺术往往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达·芬奇即是画家,也是科学家。欧洲的文艺复兴,不仅是绘画、文学、建筑艺术的“复兴”,更是自然科学的“复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也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声明]本文系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中国美网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欣赏更多精彩文章


西方绘画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