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了解它、热爱它、宣传它、弘扬它”

作者: 徐豪,刘嵘 来源: 中国报道 ·71509 浏览 ·2019-09-11 00:00:00


良渚博物院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文明发展史,想要了解中国5000年前的文明,良渚博物院就是最好的地方。”良渚博物院院长周黎明对《中国报道》记者说。

 良渚博物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美丽洲公园内,总占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由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设计理念来自良渚文化的一种玉器——玉锥形器,博物院的几个长方形的建筑,就像“一把玉锥散落地面”。2017年8月,根据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最新考古成果,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改造升级,于2018年6月重新对外开放。

走进良渚博物院展厅,《中国报道》记者就看到仿造良渚玉梳背形状制作的照壁上“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的醒目主题,展览依托“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个展厅,全面立体地展示了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体现了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

“良渚博物院是集中展示良渚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和平台,依托展览可以充分地了解良渚文化的内涵。我们希望能用国际化的语言和展览风格来呈现中华文明的故事,全方位地宣传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对增强国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觉起到推动的作用。”周黎明说。


良渚博物院


良渚陶器上发现了大量刻画符号,既有图画性质的表意性符号,也有线条简单的指事性符号

展现“对良渚认知的最高水平”

“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价值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对它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化的,所以说我们这个展览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周黎明说,博物院会围绕着考古工作的推进来动态地调整展览,努力把最新的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呈献给观众。

“我们考古所把良渚博物院当成‘自己人’,把博物院当成良渚考古的展示窗口,博物院里的展览代表了现在我们对良渚认知的最高水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良渚博物院内共展出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石器、陶器和漆木器等各类珍贵文物600多件(组)。展览力求创新陈列理念、合理运用先进的展示方法和手段,努力实现传播方式多元化,将博物馆传统展示与数字化展示等手段相结合,合理使用大型油画、场景复原、数字多媒体及3D打印等新技术,加强观众在实体文物中参观的感受,有效扩展了博物院的有限展示空间。


良渚博物院

玉钺是良渚文明军权的象征,装上握杖,相当于权杖


2017年8月,良渚博物院启动了为期315天的基本陈列提升改造工程,这一次的改陈,展示主题确定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希望更多层次地展示考古最新成果。“这个概念要怎么全面、立体、多层次地表达,我们斟酌了很久,在一个个不眠之夜,在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中,找出最可行的那一个。”周黎明说。

在博物院改造过程中,周黎明得了带状疱疹,但他忍着疼痛坚持工作,在之后的治疗期间,由于带状疱疹引发脊髓炎。“当时情况很严重,我只能在病床上通过电话和项目组的人沟通。一个多月后,我就出院上班了,靠吃药缓解症状,就这样一直撑到完成改陈项目。今天回过头来看,我还是很幸运的,项目做得不错,身体也没垮。”周黎明回忆说。



良渚博物院


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面积最大,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器形。这件玉璧上刻画有鸟形符号

改陈期间,良博院多次邀请来自全国的考古专家、策展专家,以及兄弟博物馆的负责人前来提意见。在整个改陈团队里,像周黎明这样把工作当战场,在315天里埋头苦干的人比比皆是,良渚文化的魅力,把大家团结在一起。

今年5月,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展览荣获中国博物馆行业最高奖——“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以前博物院的观众量每年大概是在40万~50万,改陈后开馆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前来参观的中外观众量已经突破了140万,特别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后,带来的观众量比以前更多了。


良渚博物院

良渚博物院院长 周黎明(供图 /良渚博物院)

让展陈“说话”

面积631公顷的规模宏大的城址、库容量4600万立方米的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11座墓葬的反山遗址和由祭坛、墓地组成的瑶山遗址所呈现出的一套完整的权力、阶层和神权体系,无不向世人展示出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如何让世人更好地了解良渚文明?遗产不会自己开口讲故事,要靠展陈“说话”。

“我们系统完整地梳理了良渚考古80余年的成果,这次展陈是我们多年考古与研究成果的积累。”周黎明向《中国报道》记者介绍说,目前的展陈,在学术呈现上的脉络很清晰,以“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为主题,按照三个板块系统地阐述良渚文化的发展高度、良渚古城的结构和功能内涵以及以玉器为代表的良渚文化所见证的早期国家形态。

展厅里有许多注解文字,周黎明说,这些文字并不是简单为良渚古城遗址下定义,而是基于考古人员对80多年来良渚遗址的发现,针对参观者好奇心给出的“提示词”。“博物院不该只是单方面输出知识,还要带动观展者一起探索,让他们自己来判断和感知。”

“我们特别注重对良渚文化背后隐性信息的挖掘和呈现,让它们和文物的展示相互印证,成为文物展示有机的、重要的补充。”周黎明表示。


良渚博物院

良渚博物院在用光上做了调整,让人感觉很“亮堂”

在良渚博物院里,《中国报道》记者发现一个细节,在第二展厅一处体现河道两岸手工业生产的模拟复原场景里,劳作的工人们大部分都用左手使用工具。而在第一展厅里展示的良渚文化单刃石镰的刃口显示,90%的石镰都是供左手使用的,绝大多数良渚先民都是“左撇子”。从这一细节,可以窥见学术的严谨和布展制作的用心。

“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的环太湖流域,在一万年前曾经水网密布沼泽遍地。为什么在5000年前这里能够发展起辉煌的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是怎么形成又是如何发展的?良渚文化的面貌如何,当时的人们都过着怎样的生活?”

“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被称作‘中华第一城’,光是它的内城面积就有近300万平方米,有4个故宫加起来那么大。它是如何被考古学家发现的?是怎样布局的?又是如何营建的?5000年前出现这样一座伟大的古城,究竟意味着什么?”⋯⋯

良渚博物院的展陈所体现的内容,不论是展陈呈现还是讲解词,都非常引人入胜。“我们力求用国际化的语言和展览风格来呈现中华文明的故事,同时抓住现代人的需求,特别是青年群体的阅读习惯、审美情趣,尽可能地把良渚文化在学术研究基础上进行科普性的转化。”周黎明说。


良渚博物院

观众在观看良渚古城假想图

传承良渚记忆

近两年,良渚玉琮在《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中亮相,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周黎明也一直在思考如何真正实现让良渚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走进良渚博物院的人都有一种感觉:很亮堂。这是良渚博物院的一个大胆尝试——让观众进来有一种感觉,视觉很亮,像自然光照了进来。“我们在展示风格上也以国际化标准,特别是在博物院用光上做了调整,在空间、格局上注重如何让展览和博物院的建筑有机地融为一体,而不是割裂的。”周黎明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2014年,良渚博物院启动“良渚博物院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结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对良渚博物院馆藏定级文物进行全面数字化采集。在文物数字记录基础上,2016年,良渚博物院开展“文物数字资源整合与分级创建”项目,创作数字资源作品。良渚博物院还通过改版升级微信、微博、官网等渠道,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多样化的良渚文化宣传推介活动。

“我们要抓住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机遇,如何用现代的科技手段,特别是以后5G技术的运用,AI、VR、MR等技术的运用,通过这些手段来呈现我们古老的文明;同时,我们动态调整了管理和服务,我想每个博物馆最终坚持的理念都是以人为本,我们通过提升服务与管理水平,来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院,走进良渚来了解它、热爱它、宣传它、弘扬它。”周黎明表示,良渚博物院还全新打造了博物院商店,主要用来展示和销售良渚文化的文创产品,让观众把博物院的记忆带回家。

2017年,新版全国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加入了良渚文化的介绍及代表良渚文化的玉琮、玉钺、玉璧、良渚刻符罐等典型器物图片,这意味着全国80%以上的初一学生将通过教科书,了解良渚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深远意义。良渚博物院也与当地学校合作,将《良渚文化》教材列入了余杭区中小学日常教学课程。


 中国美网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关注更多艺术品价值


良渚博物院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