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苴却砚史料汇编】罗春明与苴却石雕艺术

作者:萧云从 ·26828 浏览 ·2021-08-24 14:18:16

在中国,每个城市几乎都有一个或几个文化含量高的知名产品。这大概是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所独有的特色。不说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的紫砂壶,单是川滇交界处的新兴工业城市攀枝花也有一绝,那就是苴却砚。


1995,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出访韩日两国,苴却砚作为国礼分别被日本天皇、日本首相、日本参、众两院议长及韩国总统、总理和议长收藏,并受到他们的高度评价。一时间,攀西大裂谷的苴却砚光环耀眼,引起收藏界人士的极大关注。


一位收藏界的朋友问罗春明,中国的名砚皆以产地或制作工艺为名,攀枝花出产的砚为何取名苴却砚?不想这一问竟打开了尘封的历史让我们一下子上溯到500年前。明清时代攀枝花市金沙江以南的一片土地属云南管辖。云南永仁古称“苴却”,其地出产苴却石。攀枝花建市后苴却石产地划归四川,成为攀枝花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川滇交界处,“苴”读“左”。故苴却砚之名仍由地名而得。苴却砚第一次扬名海外是在宣统元年(1909)。其时,云南大姚县苴却巡检宋光枢取苴却砚三方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参展,因其图饰简练、耐人寻味受到好评,被选为文房佳品。此后70年间,苴却砚一度失传。攀枝花建市后,失传的名砚得到重新开发。


罗春明的刻砚技术来自家传。其父罗敬如是会理中学教师,对石雕艺术极有研究。三个儿子皆受其影响钟情石艺。罗春明幼承家学,从父学习雕刻,技艺精湛,与二弟罗润先(攀枝花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三弟罗伟先(高级工艺美术师1993年被四川省工艺协会授予“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一起研究苴却石雕技艺人称“罗氏三兄弟”,其雕刻艺术被称为罗氏艺术。


欣赏罗氏石艺是一种享受。工匠制砚专注刀工刻艺,文人制砚重视雕刻技艺与构图意境的融合。罗春明的山水作品充满诗情画意,文气雅然。一方山水砚上,罗春明依石质特色,将石膘石眼巧妙布局,将山、水、树、轻舟和水中月影精心安排,引入中国画的题款、留白、钤印,融诗、书、画、篆刻于一炉,让人赏心悦目,荡气回肠。古人论砚,十分重视石眼,有七珍八宝之说。即在一方砚台上,有七个石眼为珍品,八个石眼为瑰宝。一方苴却石上常有石眼十多个,最多者达近百个,石眼最大者可迭7cm以上。且蓝如碧玉,红似金瞳。白如月牙,圆如够鹤。石眼中心大都有紫色或金黄色的晴瞳,十分珍贵,历来为砚师所喜爱。罗春明治砚,不十分看重石眼,更注重石品的花纹色泽,将罗氏艺术中“因材施艺,巧

形俏色”的手法发挥到极致。石上的一缕讷黄,经过思精心雕琢,化成一缕衰败的垂柳,肃尔的秋忌以然远恶识者欢迎。其花乌鱼虫灵动生趣,惹人喜爱。神话典故,民间传说也被他信手拈来作为砚雕题材。笑容可掬的你期让人心情开朗。端庄秀美的观音肃立莲台,背后石品本色祥云缭绕,令人心地无尘。在罗春明的石艺中,婀娜多姿的傣家少女让人感悟凤尾竹下的情歌风韵,旱伞下的阿咪子让人体味大凉山麓的彝家风情……


砚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时代的进步使砚这一文历之玉的实用性打了折扣,退到了观赏和收藏领域。于是,罗春明又开始研究苴却石摆件和挂件的创作。在丽江古城剑南春文苑的内廊墙壁上,悬挂着苴却石浮雕组画“香格里拉故事”。32件作品取材于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280平线》。罗春明利用苴却石的绿斑蓝眼和自然色泽,与故事中的雪山、草甸、流云、荷塘以及蓝月山谷和日月城巧妙地融为一体,将书中情节体现得惟妙惟俏。背景配以仿古书简叙述故事精华,古朴雅趣。一手书法,一方石刻,一则故事,一部完整的香格里拉故事经典,令观赏者惊羡赞叹。罗春明设计制作的苴却石浮雕挂件不仅进入了茶楼宾馆,也进人了市民家的厅堂。不少雅爱石艺者已将苴却石雕作品放置案头,悬挂卧室。


艺术的感染力在于引起观赏者的审美愉悦。每当一幅苴却石雕作品受到人们的喜爱,罗春明的心中就会感到满足,不只是因为他的艺术为人们所认同,还因为人们鉴赏能力的提高,因为苴却石雕艺术为人们所认同。


《西南航空》2005 NO1


特别说明:本文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侵删

网特别开通自助上传功能,只要您是网用户,可以发布:文章,诗词、艺术评论、艺术批判,艺术观点,艺术新闻等;发布方法:的后台上传发布的资料网将根据选择的栏目发布。你也可以将需要发布的资料发到邮箱(1435980968@qq.com)由本网给你上传发布。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