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美的选择》连载十七: 重迭性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来源:中国美网 ·88638 浏览 ·2019-07-14 10:05:03

    为了写这本书,经过十数年看画、点评、出版式的阅读体验,慢慢的,我感知到中国画天人合一意境范畴的又一基元 ——重迭性。

  以往,人们极少把重迭性与中国画联系起来,至今尚未看到有关的系统论述。但一个问题一直逼着我思考:是什么使中国画具有了空间感?

     中国古典与西方古典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空间的理解。西方是典型的深度空间,中国是典型的浅度空间。同为平面,一是几何式的连续思维,一是重迭式的离散思维。而后者又恰恰是人们批评的所谓缺乏科学的所在。因此,便面对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什么是科学?是否西方的一般公理,强势信号的一般规则,就是弱势区域的一般标准?遵循了就科学,违背了就不科学。我根本地持否定态度。

从已谈及多次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中,我最想坚持的是选择与适应。我不相信有一般艺术,只相信本元的选择与流源的适应。它是淀、是历史、是科学的真正所在。正是从这个信念出发,我坚信具有咫尺天涯经典意境的天人合一图式,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上生发中国气派,肯定有着深层的科学致因。只不过我们的眼睛远不如先祖,看到的只是后来经学者的玄念,看不到无尽生命的科学所在。这就是本书面对的最大谜点。

     当你面对一幅动人的山水画时,体验的是咫尺天涯的情怀,感叹的是万里江天


 美的选择,十七,重迭性

龙国屏《临先师大千遗意》112×56.5cm

 

   的吸纳。一个小小的二维平面,却有无限的境界感思。古典的心胸之大,可谓无以言表。有人说,这是散点视觉的我见情结:以“我”为视点透视,加之深远、高远、平远的三远法则构成,一个浅空间的山水景观便意境于纸上。乍一看,是个平面的堆积与移动;再一看,是个园林式的迂回与曲折:若深一看,又近悟于地、远悟于天,让人于咫尺天涯中从有限至无限,发吐无限江山的感慨。因此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谜一样的艺术。它是平面,却有无限的深度;它是透视,却视随心移,全无视平线的基准;它是浅浮雕,却有极强的厚重感,其雄浑、苍远的程度,足令当今其他画种无可与之并提;它是间隔,让之徜徉于我你之间,有明确的距离感,而又恰是这一神秘的距离,让你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既亲切又陌生,恍惚于此岸与彼岸之间。可以说,这是唯一能在彼岸进行体验的艺术。欧洲的古典情怀没有间隔感,它让你进入艺术之中,埃及的古典情怀也无间隔感,它让你按照艺术的导向前进;中国的古典情怀有间隔感,它让你欣赏,并似乎在彼岸欣赏,因此它的形式本身就隐藏着神秘的美。难怪自古以来,人们总用神形二字规范中国画的立意原则,天人若即若离,导致艺术的若即若离,神形的若即若离,审美的若即若离。到底是什么样的神秘力致生中国画亦分亦合、若即若离的形式美?

     现实中,要想把我见的诸多散点情结,在一个二维平面上形成整体性意境,必须面对两个前提:一是分散的视点分布必须平衡,否则会因不对称而丧失和谐感;二是心移的视点不应受时间限制,否则空间的统一性将受到破坏。就是说,视觉中心的确立,不是时空统一的结果。这是最值得研究的所在。因为对形式空间而言,欧洲古典遵循的是时空统一律,即视点中心一经确立,便不再随时空的移动而移动;埃及古典遵循的是正面律,时间已经丧失,只有平面向你引导;中国古典则是自由组合律,时空都不能限制我见情结。于是,就出现了一大问题:自由散点是否有悖透视?或者说,中国画根本不讲透视?

     本书以为,只要是绘画,就必然有空间;只要是看,就必然有透视。透视不过是二度中再现三度的方法。

     关键是不同的看会产生不同的透视法则,标准不同,透视的方法论也就不同。若以空间缩短为深度标准,那么中国的古典方法就不成立。而中国画的实际表明,它的确有表现深度的方法,否则怎么可能咫尺天涯。这种方法显然既不同于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透视”法,又不同于日本的“斜面 —— 等角”透视法,还不同于埃及的垂直透视法。我们千万不要借用他人的眼睛看自己的方法。还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人类在用眼睛看时,透视便相应发生。因为只要是人,他就必须解决一个相同的问题:如何把三度视觉概念转化成两度的形式?人类在解决这一最基本的问题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它系所看背景的特殊方面,这个方面是人眼所能看到的不完整部分;二是对这个特殊方面的透视,必须能准确感觉到整体的结构特征。

 

美的选择,十七,重迭性

祝燾《荷叶雨》42×59cm

 

    比如斜率与曲率的知觉结构,会因知觉经验而知觉到投影,从而自动判断出方形或球形。鉴于投影总是对平面的偏离,三度感也因偏离而产生。绘画正因为有了三度感,才成为艺术。我们说,埃及艺术是正面的,并不等于说埃及艺术没有透视,否则公元前1500年的狮身人面像又怎么雕刻呢?埃及人成功地用垂直投影法表现了对称,并且可以在脸的侧面画出眼的正面,在正面的身体画出侧面的双脚,这种正面再现正面,对称再现对称,外部位置再现外部位置的方法,传递出了更多的趣味,这一装饰味极浓的艺术,是灵魂深处宗教导向的结果,正引起现代人极大的兴趣。

     那么,中国人呢?

     同其他东方人一样,遵从平面性,但不过渡强调正面性。从这一点看,“分离次要、突出主题”是思维的共同特征;而无意三度的过深指向,偏好浮雕式的浅空间,也是共同习性。这些都是所谓东方观念。

     中国古典性的特殊观念在于,它是通过特殊的排列组合实现三度的整体,在中国画中,各部分似乎是分离的,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则把它们关联起来,因此有散视的错觉。其实在散点分布中隐藏着两类十分有趣的关系排列:一是三度物体的形状;一是平面投影的形状。这两类形状构成了整体的基本关系。整幅画作,作为一个整体,要想完成,必须进行两种完全不同的构图:一种构图是向深度延伸的“舞台”式排列;另一种是正面之内的排列。只有通过这两种同时却不同质的排列,具有整体性意义的构图才得以完成。这两种排列关系互补致中(通过对称而达于的平衡):互为依存,又互为排斥;是冲突的所在,又是和谐的所在;是分离,又是整合;是部分,又是整体。对于这种中国式的二度中的三度表现方式,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体验一下中国戏剧,早在一千年前,它就破除了时空对人物活动的限制,而以超时空、浅空间、无背景、平面性为表演形式,并造就了具有间隔感的观赏效果。这说明,同一观念土壤上生长出来的文化艺术,在审美形式上有着诸多的同一性。正是这个土壤,让艺术的流源朝着更深的维度发展。

    中国画古典深度取向的历程表明,中国式的深度感,是极富性情的中国人,以自由的夸张、自由的浪漫创造出的艺术体验与艺术形式。它绝不是有些人说的没有透视,它是一种独特的透视。这种透视是自由的立于天地之间人的一种自由审视的产物,是天人合一的观照,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天人合一的形式,同时也是天人合一的审美。

    在国人眼中,平度与深度既然是一种关系,那么它就必须成为中国画的基础。



美的选择,十七,重迭性

朱常棣《无题》44×63cm

 

   关系的本身就是空间,由关系创造空间。这一观念的深化,导致中国画在把握平面与深度的相互作用时,有着更为深刻的哲思:一者,互化的关系成了中国画二维平面的灵魂,它是中国画诸联系的纽带;另者,互斥的关系成了中国画二度平面的生命,它是中国画诸因素得以存在的前提。灵魂因生命而有意义,生命因灵魂而致境界,这就是中国画自由关系空间的互补观。

    基此,我们可以讨论中国画自由关系深度感的形成方式。

    前已提及,天人合一的互为观照关系,是绘画中深度与正面排列的互补关系的艺术写照。而互补致中的方法,就是所谓的重迭法。在一个关系整体中,本来是自由自在的部分,通过重迭式的排列组合,使它们具有了新的意义。因重迭造成了视觉概念的偏离,造成了原有形态的变形,这种变形具有特殊的性能,它在削弱某一单位完整性的同时,产生了新的有集聚力的整体完整性。重迭性成为中国画现代视觉概念的基础。中国画的实践表明,颇有情绪的自由抒发,与严谨规范的重迭方式,一经交汇,便大大加强了画作本身的精神兴趣。若再加之构图的体验成了世间关系的体验,也大大加强了中国画本身的精神意境。我们看到,当一个单位部分地掩盖另一个单位时,重迭性便让这一关系的整体发生着原有部分本身所不具备的新属性。在山水画中,重迭使本属于平面的皴染,不仅具有了视觉深度,而且具有了苍远与寂寥的感染深度。在人物画中,重迭还具有明显的形象托衬作用,或者叫关系托衬作用,它使形象更突出、主题更明确。在花鸟画中,重迭常用来造成深度指向,让花鸟精神更具指意。在构图中,重迭使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关系发生着巨大的遐想性,它以支持超时空的手法,让自由的人更加无限制地邀游于山水之间,从而辟出了中国特有的无限江天的广延与深刻。正是从这个意义说,基于重迭的天人合一意境观,是中国画本质的基元。

    本书大声疾呼重迭性研究,并认为这可能是导致中国画现代革命的关键。为此,我们的双眼一定要从古典感悟移向现代科学。一系列研究成果发现,当你用“连续性”重新认识重迭后,山峰与山峰之间、山峰与白云之间,古典意义的自由性便深致为现代意义的连续性,原本发散的视点经连续的重迭而具有了严谨的整体性。若你再深一步研究连续的梯度性重迭,会为其所造成的超越物理深度的效果而振奋。如果研究能同时深入到凹凸重迭、色调重迭、墨彩重迭、点线重迭等更有趣味性的形式,中国画一定会因古典而骄傲,因现代而自豪,一定会走入科学的殿堂,且用诗意的科学抒发古典的情怀。无疑,这时的中国画是一个具有民族底气、科学底气、形式底气、精神底气的强势信号,它足以让人呼吸、让人赞美,让人于秦风唐韵中体验今人的再



 美的选择,十七,重迭性


杨超《题雨光自箴》

领风骚。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本文连载  后续内容请继续关注  每周一 周三 周五 进行更新


     本文为中国美网原创文章  如需转载请标明来源    


关注更多艺术品价值


美的选择,十七,重迭性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