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美的选择》连载二十九:以互补致中为机制的整体形性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来源:中国美网 ·79664 浏览 ·2019-08-12 10:32:58

     中国画是一个天生就属于看的艺术。

    然而这一本应的看,被一系列偏见与误解遮掩了,以至在无法计数的岁月中,人们很难用双眼接近艺术,更不要说理解艺术。艺术成了不用视觉感知就可以言说的话语,成了“盲目思想家”的专利。他们用尽了道德的、哲学的、人文的词汇,努力地将艺术拉出视觉的范围,认真地给艺术填涂不用双眼即可冥求事物本质的思想色彩,以至艺术成为盲目思想家的艺术,颇有“盲息瞎想”的特异功能。其结果,艺术越来越神秘,越来越远离看的本应,越来越成为听的话语,甚至形成了这样一种判断:如果不听盲目者的话语自己也会成为瞎子。

    在无法用双眼观看的环境里,人们一直在黑暗中绘画,准确地说是在黑暗中握着毛笔听话。很少有人分辨:我是什么?他是什么?艺术又是什么?更多的人只热衷于听,听先人的、权威的、天才的。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坚持用双眼看的人缘于不“听话”,反倒成了“瞎子”,因为他没看到时髦;而坚持听话的,缘于接受了“盲思瞎想”,反倒成了心明者,因为他顺从了时髦。就这样,双眼的功能退化了,艺术脑成了别人的,在展览会与拍卖场中“言说话语”具有了时髦的标准;艺术成了一辈人教另辈人的听话术。对先人的临摹、临摹再临摹,对天才的摹仿、摹仿再摹仿,成了理解艺术的方法。艺术从来没有如此这般的短视、通俗、轻率和缺少主见。

   直到50岁,我才努力地睁开孩童时曾睁开过一瞬的双眼,目的是想寻找人类天生就应有的看。

   当能用双眼观看时,发现了问题:最讲究视觉整体性的中国画,又最说不清什么是整体性。结果与他人谈经论道的所在模糊了,眼前一片混沌。

   这时,一个话语让我听到了希望:“我国学者初步破解了李约瑟难题,整体论的东方科学必将为文明提供新的动力”。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认真听取了话语,想得知备切关注的有关整体论的科学之谜。然而,还是遗憾。用整体论破解难题的思想并没有回答什么是整体论。言说者根本没有言说,整体论仍然是一个词汇,至今仍没有与还原论相比肩的方法论的系统建构,人们还在用二元的、主客体的、辩证的方法来话说还原的逻辑。用别人的眼光说话,破解难题仍旧是美好的假说。

    遗憾的我只能深入到属于自己的眼中,让看来启迪一个艺术的大脑。

    此时我坚信一个取向:要实现对基本格局、调节机制、适应程度的自我认定,属于视觉的中国画最终只能在视觉科学中发现本真 一 中国画有视错觉创意的整体性。如果说本书想看什么,最感兴趣的便是有关中国画整体性的视错觉。当然这最终有赖于哲学,我无力进行这方面的系统建构;本书唯一能做的仅是借助历史的眼光(被历史认定为有科学意义的话语)进行心理的体验,看到底是什么影响着中国画有视错觉创意的整体性?

    中国画的整体性,是艺术完形的顿悟,现代神经科学已破解了这一千古之谜。2004年美国科学家宣布,顿悟的产生有赖于大脑独特的计算和神经中枢机制,灵感降临的那些突破性时刻与大脑右半球颞叶中的前上颞回区域密切相关,前上颞回区域能促进大脑将看似不相关的信息进行集成,使人找到没有发现的联系,从而顿悟出答案。

    由“脑信息集成机制 一 顿悟 一 完形”,似乎可以发现有关中国画认识发生的逻辑,但对于问题而言,绘画科学更关注的,是顿悟完形的脑识别在视错觉上具有怎样的集成机制(一个从属于哲学的认识发生)?或者说一个艺术的看如何通过艺术的脑创意一个艺术的完形?

    对于中国画,视错觉的整体性创意是互补致中的结果,即发生认识的机制是互补致中律。接下我们就探讨这一从属于中国画创意的视错觉。

 

    一、不完全形

    阴阳互补是中国画本源的看。

    在这一认识机制中,它首先表现为眼力,即视觉感知的悟解能力。为什么一眼就能辨认“他是什么”和“他在那”?这些对于相似性信息还原逼近辨识而言的复杂计算,脑识别却显得颇为简单快捷,双眼在面对形状、质量、位置、距离、比

 

美的选择,二十八 




贾平西《猫》68×66cm(1937年生。著名花鸟画家中国美协会

员。作品入列第四、五、六、七届全国美展,并获第六届全国

美展优秀奖等一系列大奖)

 

  例、空间、运动时,几乎用一种十分简化的过程实现了视错觉的同形建构。在中国画的眼中,一切信息都缘喻为关系,在对诸般远近、疏密、大小、虚实、有无的关系集成时,两极互补致中的顿悟成像了最具中国特色的阴阳图式,即视觉感知把事物按秩序排列的结构简化为阴阳结构,由各种力组成的世界秩序在阴阳互补中得到了高度简化的呈相,人间宇宙的秩序规则成为阴阳互运的太极法则。因此,从一开始,中国画就有了不同于其他的悟解简化能力,即阴阳的心理解构力。这是我一直都着迷的问题。在中国画对“形”的知觉中,几乎不使用“空间、时间、距离”的话语,它关注的也不是“有、实、动、真”,最令它觉知的是“无、虚、静、空”,它是游于神、游于逸、游于禅、游于太极的无形之象;反之,无形之象又成就了最令人感动的“存在”之形(气韵)。中国画就是用这种十分独特的阴阳互补致中的顿悟,话语了十分独特的形性。还是那个观点,不理解中国画独特的看的方式,就不理解中国画独特的造型话语,亦不理解中国画独特的简化眼力。

   简化于互补致中的认识发生,使中国画具有了重要特征:不完全形。

   还是从基本的机制谈起。人类脑辨识的重要特征是不完全信息的相似性等同平衡逼进,脑信息集成的实质,就是不完全形对完整形的相似性等同平衡的形性同构,从简化角度看,就是意义结构与呈相意义的式样结构具有趋于视错觉平衡的同形性。这一理论彻底推翻了构造心理学的“概括”说,指出知觉不是个别到一般的过程,知觉是双眼能够把握到的有关事物整体平衡最基本、最简化的特征,知觉一

开始就是对整体平衡能力的把握。艺术的觉知一开始所关注的,也是在二度的平面中如何有效地表现三度(要在平面上把立体的视错觉再现出来,就必须以二度媒介把这个视觉概念的某些本质描绘出来(结构本质));令艺术错觉感兴趣的是不完整的三度性,没有人能用双眼看到三度的全部;完形的本身就意味着真实整体信息的不完全,这就给视错觉的创意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追求简化的视错觉中,平衡场在重力与方向的作用下使知觉具有了力感。总有两种知觉力影响视线的对称:一是削弱不对称倾向的“整平”力,一是增强不对称倾向的“尖锐”力。平衡场中力的分布状态最终地由整平与尖锐互化运生。这时所说的视线,就是有组织的、连续的、清晰的、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整体意义,它用组织与分离的知觉力,呈相了形性结构的意义特征:形性是两种知觉力趋于整体对称的心理互补性化运。


 

美的选择,二十八

王志坚《南国风情》67×67cm

 

    形性化运的知觉状态是对整体和谐的觉悟,在这个灵感降临的“突破性时刻”,互补化运的致中 一 顿悟和谐,使视线具有了整体可感知的平衡意义 — 形状的显现与可见。

   有了这样一个关于互补性、化运性、致中性的知觉生成机制,中国画互补致中的古老范畴就有了新的心理科学意义。在此基础上再来看不完全形、

   中国画最有创意的视错觉不是完整形,恰是不完全形。“无、虚、静、空”是不完全形的本质体现。就是说,本源追求整体性的中国画,把有创意的整体性视错觉表现为不完全形。所谓不完全形就是存有形缺的整形。这个整形并不是“未完成”,而是对整体的有意识的形缺。这个形缺体现着一类知觉力的倾向,如分离、尖锐、倾斜,它使整体对称具有了倾向刺激性,而恰是这种倾向刺激性引发了不同

于完整形的视觉趣味。中国画本质上是对不完全形的有创意的视错觉,或者说中国画的本质是创意有整体视错觉趣味的不完全形。在中国画不完全形的创意中,最令人关注的概念是空白与张力。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本文连载  后续内容请继续关注  每周一 周三 周五 进行更新


     本文为中国美网原创文章  如需转载请标明来源    



关注更多艺术品价值


美的选择,二十八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