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705
翁同龢 行书七言诗句
167×38 cm.×2
立轴 水墨笺本
约5.7平尺(每幅)
RMB 80,000 - 120,000
题识:烟藏古寺无人到,树倚深堂有月来。瓶居士翁同龢。
印文:翁同龢印、叔平
鉴藏印:双雨山馆珍藏
说明
王伯群旧藏
王伯群(1885-1944),名又造,字以行,贵州兴义人,中国同盟会先驱、民国南京政府首任交通部部长、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创始人。“双雨山馆珍藏”为其收藏印。作为民国的一位风云人物,王伯群既与当时包括蒋中正在内的政界要员过从甚密,又与书画名家往来颇多。
翁同龢(1830-1904)
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卒后追谥文恭。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结体宽博开张,笔画刚劲有力,风格苍浑遒劲,朴茂雍容。
Lot 706
胤礽 行书六言联
120×24 cm.×2
立轴 水墨绫本
约2.6平尺(每幅)
RMB 160,000 - 260,000
题识: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印文:养德东序、谦尊而光、承华
来源:1993年12月,纽约佳士得lot226。
太子胤礽“用印“小考
此作未属名款,但格外值得研究的是其钤盖:“承华”、“养德东序”、“谦尊而光”三印。
“承华”一印:古人用“承华”指代太子宫门名。在《文选 ? 陆机》已有明确记载,“阊阖既辟,承华再建。”李善注引《洛阳记》:“太子宫在太宫东薄室门外,中有承华门。”康熙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陈奕喜(1648-1709),在1700年7月11日,被太子胤礽接见,并邀其一同乘船。四年以后,陈奕喜写了十二首诗,以此回忆那年夏天的短暂见面。诗中开头即有“承华”一词出现,诗为:“风清辇道爽秋旻,瞻仰承华出五云。记取小臣劳睿虑,船头惶恐拜储君……庚辰七月十一日,皇太子驾幸通州,命臣奕喜侍从登舟,示所著诗集,命随意作大小字,恭呈十二首……”现诗及其书法依然存世。
“养德东序”一印:“东序”在古代指宫室的东厢房,为藏图书﹑秘籍之所。据史料记载:“太子胤礽六岁时,康熙皇帝出于疼爱,特地为他在紫禁城东部的后宫禁地(干清门东边、景运门外),建造了一座清代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建筑,专门用于培养太子、皇子的地方,赐名毓庆宫,毓庆宫紧挨干清宫,东墙外为奉先殿(皇室祭祖之堂),西墙外为斋宫(祭天祀地典礼前的斋戒之所),毓庆宫供太子胤礽生活起居和读书学习,太子借读书以“养德”,养无为之德,帝王之德,并寓意让聪明过人的太子能够体味祖先的艰辛,更加明确的表明了这方印章主人的身份。
“谦尊而光”一印:并不是典型篆书的刻法,在故宫博物院编《清代帝后玺印谱》中查到相似字形。谦尊而光,典出《周易》卷二《谦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孔颖达疏:“尊者有谦而更光明盛大,卑谦而不可逾越。”后遂以“谦尊而光”谓尊者谦虚而显示其光明美德,这方印章显现出用章者谦虚谨慎的态度,也体现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帝王,需要储备的涵养和人生修为。《魏书?李彪传》载:“先皇有大功二十,加以谦尊而光,为而弗有,可谓四三皇而六五帝矣。”
此书法之风是典型的清代内庭帖学一脉,书写于花绫之上,对于作者本身的技法要求很高,但此作运笔沈稳,墨色把握的相当娴熟,深得赵孟俯、董其昌书法之圆劲秀逸,质朴无华中又呈现出博雅君子之气。
爱新觉罗 胤礽(1674-1725),清朝宗室,是为清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明立皇太子,他自幼即聪慧好学,开讲经筵;主持祭祀。紧序有秩;作为康熙殷切期望的继承人,他不负众望,精通文韬武略,具有不俗的治国才能,这点即使是后来康熙帝对他失望透顶之时仍予以承认。数次监国听政,多少减轻了康熙的负担,对清朝极盛时期的来临,胤礽功不可没,后以罪被废黜。
皇太子书法于端楷中有飞动之致,兼晋、唐人之长,真一笔不苟。
——叔元启
皇太子自六岁学书,至今八载,未尝一日间断。字画、端楷在欧(欧阳询)、虞(虞世南)之间。
——汤斌《汤子遗书》
青宫睿学孰敏,即法书一端亦超越前古而冠弁百王。臣英蒙恩礼眷,注为书。日涉兰轩,丛二额,睿笔挥洒,落墨天成,结构精严,神采飞动。
——张英《笃素堂集钞》
Lot 707
金农 隶书《礼记》
134×45 cm
1738年作
立轴 水墨纸本
约5.4平尺
题识:《礼记》曰:天子祭天地,及山川,岁偏焉。自三五叠兴,其奉山川,或在天子,或在诸侯,是以唐虞畴咨四岳,五岁一巡狩。皆以四时之中月,各省其方,亲至其山,柴祭燔燎。乾隆三年秋七月在真州方氏因圃中作书钱唐金农。
印文:金农印信、寿门
RMB 850,000 - 1,200,000
“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书画皆个性鲜明,迥异时人。他的书法所体现出的高妙品位和新奇的创造性,率真、古朴、淳厚的意境,是同时代其他书法家所难以比肩的。他大胆地继承和发展了汉碑的特点,简化笔法,使其书线条率真、质朴,舍去了提按顿挫及运笔使转的传统技法,因而秉性外露,毫无做作之感,故书中每露隶意,用笔虽扁平方拙,但粗细正侧颇具变化,在中国书坛,一枝独秀,生面别开。
这幅作品既带有早年扁体的隶书风貌,也参用了魏碑的体势与方劲拙硬的用笔,在力求整体的简朴厚拙中,又每每强调撇捺的舒展与顿挫,所谓倒薤、垂露法的运用,使方拙的体势中有了变化和风韵,前人把这类书法归为冬心先生独创的“楷隶”,而这幅气沈力厚魄力宏远的作品,和他晚年为世人熟知的渴笔“漆书”,形体已有许多类似——金农以他雄深的气魄,孤傲独诣的革命精神,开创了有清书坛一种全新的面目。
金农(1686-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
好游历,卒无所遇而归。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五十三岁后才工画。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
乱发团成字,深山凿出诗。不须论骨髓,谁得学其皮?
——郑板桥
禅语灯前粥饭,天游笔底龙蛇。香色最宜供佛,凭渠浩劫虫沙。下笔一尘不染,吟诗半偈能持。
——吴昌硕
想见毫端风露,拈来微笑迟迟。读书然后方知画,却比专家迥不同。删尽一时流俗气,不能能事是金农。
——齐白石
Lot 708
沈铨 双鹿图
197×97 cm
立轴 设色绢本
约16.9平尺
RMB 1,100,000 - 2,000,000
题识:吴兴沈铨。
印文:沈铨之印、南苹、衡斋
来源:美国印地安纳州(Conner Prairie Museum)馆藏,曾长期借藏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波利斯美术馆
宫廷绘画是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宫廷特设绘画机构始于五代,即翰林图画院。至北宋,翰林图画院况盛空前。金、元时期,宫廷绘画机构相对分散,各司其职。明代的宫廷画家分别在武英、仁智等殿供职。而到清代,大量的欧洲来华传教士供奉于内廷,如郎世宁、艾启蒙等;其时的宫廷画家,顺应新潮,在继承前代宫廷绘画作法的基础上,融入西法,开创新风。乾隆时期朝廷设立如意馆,是朝供职于宫廷的画家人数超出前朝数倍之多,其时的宫廷绘画艺术达到了顶峰。沈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专攻花卉翎毛、走兽,以精密研丽见长,远师黄笙,近承明代吕纪,开创“南苹派”写生画。雍正时期日本国王喜其画,召之去,故遗迹流传于日本甚多。此双鹿图为其晚年精品之作;尺幅巨大,双鹿描摹惟妙惟肖,皮毛质感极强,栩栩如生;整体布局和谐,结构饱满;从祥鹿至点景树石皆是院体风貌。
沈铨(1682-1760),字衡之,号南苹,浙江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一作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少时家贫,随父学扎纸花。20岁左右,从事绘画,并以此为生。其画远师黄筌画派,近承明代吕纪,工写花卉翎毛、走兽,以精密妍丽见长,也擅长画仕女。创“南苹派”写生画,深受日人推崇,被称为“舶来画家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