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美的选择》连载二十六:平度与深度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来源:中国美网 ·5 浏览 ·2019-08-05 10:13:00

   从良好的组织原则讲,无论闭合与完整、相似与对应、接触与连续,中国画“点、线、气”的抒发,总体上是平度抒发,即笔墨围绕对称轴做纵横性抒发,就是让承转方向的折线为气脉的关节点,让黑白布局为呈相的着眼点,让视觉的形式比较形成深度的错觉感应。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太白行吟图》可为示例。五四以来的近代转型,素描法度被引入文范,一些探索者用“点线+明暗擦”的手法进行思考,经典的是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蒋和的《流民图》,现今,无论古典取向还是近代取向,所出笔墨尚超不出梁、徐、蒋的所设藩篱。人们还是在传统园地中进行耕耘。只要坚持用眼睛去看,而不是用耳朵去听,这个结论便非常肯定若有人说他远可超梁、近可超蒋,你最好一笑了之。因为这样的大师还未诞生。从方法论来说,张宣《捣练图》的构成之美,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的流线之美,王

   希孟《千里江山图》的综括之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包容之美,都不是后生简单几句话就可超越的。面对经典,最好多体会构图,少把精力用于笔墨之争,更不要称老子前无古今。

     中国画的近代转型,开始了具有真正意义的深度探讨,关节点主要设立在凹凸性上,透视缩短法则并不是关注的重点。凹凸性的成象法则十分复杂,是当前知觉心理研究的一个重点。中国画近代笔墨所关注的内容,基本上是因质量密度对比后产生的凹凸感,手法上明显带有素描味道。在“中国画近代形态的定义”中,已论及了这一点。本书以为,这一目今仍为主流的手法,在“拿来”的东化过程中显得过于简单,只从形法相似来思考问题,忽视了素描的两大支点:地平线(深度成角透视)与明暗调(光影调子));也忽视了两大造型区别:结构造型的点线性与明暗造型的调子性。显然这对于中国画现代构建而言是非常不够的,还应花大力气研究“拿来”的东化。前提问题:是取向结构造型,还是明暗造型?若是前者,它的两大支点便是:重迭透视性与骨架结构性,关节点是结构而不是光色,调子绝不应居于主位,目今有些文章让人感到很费解,说某某大师的画体现了光,而且是中国式的光。颇有发现新大陆的喜悦。但这种连前提都没搞懂的文章,这种专至于用西方的眼光看世界的方法论,又是一类莫名其妙(文化的殖民主义)。起码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笔墨能见到光,更不要说定势为文范的中国光。因为你只要坚持结构造型你的透视原则就不遵从光线的定势。当然你要坚持用中国笔墨画外国画,就不属于本书的讨论之域,本书只能基于这样一个前提,给出下列基本思考:

   一图底关系

   格式塔心理场揭示:凡是被闭合的面都容易被看成“图”:而与这个面具有公共关系的另一个面总被看成底。层级递阶关系考虑进去,基础背景层级被看成“底”,前部景象层级被看成“图”。同理,面积较大的被看成“底”,面积较小的被看成“图”。图是对象突显出来的形状;底是对象凹嵌到托村位置的背景。用直观的视错觉看:图是倾向于实空间的阳形;底是倾向于虚空间的阴形。在艺术中,一个创意要被知觉为图,就必须有明确的轮廓、明暗度和统性,它主要取决于知觉心理场的特性,与物理场的特征并不发生直接关系。有了图底关系,绘画艺术便有了这样一个思考:那些因素促使某些单位被看作是处于基底上面的图(关注中心)?正班这一思考,四凸性的认识得以深化,因为最让艺术视觉感兴趣的是凸起容易形成图,四进容易形成底,图底的冲突转化为凹凸的冲突,中国画应从中看到希望的所在:特别是阴形空间的图形性,以“空白”为范畴的基本格局。

 


美的选择,二十六

 

舒立洪周鹏《色釉花鸟瓷盘·鸣春》

舒立洪周鹏《色釉花鸟瓷盘·秋趣》

    一公共关系

   使用共同轮廓线的两个部分总是在同一时刻呈相两种不同的形象。对于中国画,由共享边线的阳形与阴形空间同时组成的图样,具有特别的意义。从基本格局讲,当一个形象被看成凹进时,另一个形象则被看成凸出。,这时形象就具有了超现实性与变幻性。图底关系会因之复杂多变,线性造型的想象力也会因之极大地增强,应该说,这是中国画最值得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

   一透视关系

   塞尚的两种透视矛盾引发了现代革命,这颇有启发。在中国式的构图中,平度与深度同时进行着的排列也蕴含着极大的冲突,若深入地考虑这一问题,图形革命将会到来。鉴此,千万不要忘记这一原则:每一个部分均位于正面之中,同时它又位于图画再现的三度空间之中(基此深思作为平面立体的拼贴)。每一成份同时处于两种不同关联的矛盾揭示了一个原理:平度与深度具有互化性。沿水平方向分离的部分,经关联后成为具有深度的整体:一个具有深度的舞台式的整体,经分离后,成为一个新的水平部分。图形视觉对称的顶与底、左与右等等关系,若成为平度与深度的互化背景,在重迭透视的视点上,将会产生更富魅力的中国式图式,中国画史诗性题材创作的构图经典,都是这一冲突后的相互完结。这一关系的深化,一者满足了中国线性结构造型的复杂性要求;另者,它的整个视域仍是“平面性、浅空间、间隔感”,无论怎么“拿来”,都不失中国气度。

    以上,从一些基本关系入手,谈了中国画现代空间感的取向原则。在重迭性这一大的思想框架内,中国画能做的工作还有许多许多,着眼点应该是有深度的平度:但不是透视缩短的深度空间,而是透视重选的深度空间。它的面是平的,但感觉是深的。只有在这样一个背景上,“点、线、气”的认知才真正地由情绪而至科学:“魂、骨、舞”的认知才真正地由内涵而至精神;“绘、写、书”的认知才真正地由趣味而至形式;“平、浅、间”的认知才真正地由哲思而至诗歌。

 



 美的选择,二十六


阎风《路》58×122cm(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画报社社长)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本文连载  后续内容请继续关注  每周一 周三 周五 进行更新


     本文为中国美网原创文章  如需转载请标明来源    



关注更多艺术品价值


美的选择,二十六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