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诗语融情 禅意致境

作者:马安信 ·26844 浏览 ·2021-05-18 10:49:07

—浅识孟夏山水画诗、禅之境界




中国山水画乃图造化之性,非剽窃自然之形;它得意忘象,触物兴怀,包含着个体的审美性和群体意识的历史性的融汇。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它既要虚灵空阔,凸现诗情,着意“兴会 ”,“伫兴而就 ”,归根幽深;又要“禅悦山水”,由悟遣言,对境起心,趣融“神韵”,“因心造境”。


中国山水画尚古朴,尚浑厚,尚苍茫,尚空灵,尚典雅,尚内涵,尚神境。它需要缜密不拒绝疏松,需要凝重不偏废澈明,需要热忱不排斥冷峻,需要“迂想妙得 ”不忘却“思眸造化 ”,需要“神遇而迹化 ”不漠视“大巧若拙”,需要“无法而法”不驱赶“不似似之”,需要“诗语融情”不游移“禅意致境”……中国山水画家孟夏信服张 弟子刘商的诗语:“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诗境何人到,禅心不过诗。”她穷年累月,师造化之真义,穷天地之生机,尤以修行文化素养为自己艺术创作之终生课业。她的山水画创作,把诗的意境与情味,每每容纳到画的意境和情味中,又把绘画描绘的画境与情味,每每延伸出诗意与禅境。两者相互倚重,相互映发,融为一体。其不求诗情而诗情翩然自至,不求禅境而禅境无处不在。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境求禅意,禅意致画境。

——题 记






○○九年,我在读孟夏《花非花 》画集之际,就读到过 女画家一篇国画艺术创作谈。她说:“前人之法只能用而不益守; 自己之法何不如是。因此,凡画,应笔随心转,心转法自转,心 到处即是法到处,守与不守,变与不变,皆应随心而定,随心而 运。”咀嚼孟夏这段“知行合一 ”的创作体悟,我似乎窥见了她 山水画“造化入画、画夺造化、造化迹化、‘无法而法 ’、提炼造 化内美之神韵 ”等五个层面的艺术思考,也仿佛认知了她“艺术 家是有情感、有灵性、有生命的人,艺术家应该和宇宙对话,在 宇宙中和自然造化同呼吸,共命运,产生一种通融和共鸣,方能 形成一种艺术家的状态 ”的人生和学问的精神境界。

 

孟夏


在我的认知里,一味求“新 ”,会使许多画家陷入岐途,或 者站在一个矮小的山头上自以为成功,而难望历代艺术高峰的项 背。孟夏近期的山水作品具有“沉逸 ”之风,她除了像二○○二 年创作《峻岭嵯峨 》那样追求大气和大气势外,重要的一个特点 是转向了传统。我还以为,中国艺术的坦途大道,就是沈宗骞所 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孟夏是“随心而运 ”地把 传统画面中那种强劲的胆气和力度精神一步一步地落实到了“笔 墨 ”上,她并非只是一味“守成 ”传统,而是“笔随心转 ”地 从整个艺术观点、气质上“续接 ”传统。可以说,孟夏是一个既 注重思考和反省又特立独行的张扬着自己艺术个性的人,她并未 纯粹把自己定位成一个画家,而称之为一个“正行进在途中 ”的 思考者、践行者。她在中国山水画坛,“作为一个艺者 ”,“于传 统中出之 ”,又“心转法自转 ”,讲究营造“胸中丘壑 ”,“因心造境以手运心 ”,再现心灵,讲究心灵寄托和意境追求,借一 管之笔,于群山万壑中,于云蒸霞蔚处,寻山水诗意,寻大道禅机。

 

孟夏


是的,中国画艺术历来都有“知行合一 ”之说,即研究与 实践活动是诸艺术密切关联、不可或缺的传统。唯有理论或唯有 实践而无思考、无反省的艺术家,是很难行之久远的。女画家孟 夏不仅对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正脉有着深入的梳理和独到的见解, 对自身艺术创作不断发展、深化的运行轨迹也颇具清醒的认识。

 

孟夏


因之,她近年间的作品风格尤为凸现:既能成竹于胸,在“师古 人 ”的基础上体察山川自然景物之妙言,穷山水风云变幻之理 奥,于浓墨积染处造成一种蓊郁浑穆、拙朴苍茫之气;又能以笔 入画,不假扭捏,无事修饰,自然形神俱佳,以一种韵致、势态 和瞬间的关照来写出山水清澈与静气的谨严和典雅;更能在“有 天地自然之象,有人心营构之象 ”的思致微渺、莽阔空灵的诗意 里,让人神往于一种“怀想、入定、虚空、静谧、无我 ”的至人的“情象 ”禅境。孟夏喜欢山水画,执著于山水画从诗歌的悖性秩序的暗示中所带来的自觉,执著于“迦叶微笑 ”禅机中 蕴寓的深意。她说:“我愿把自己的所忧、所爱、所想、所思在山水画诗、禅的情境中互为交融,以升华自己的理性感悟。”看 得出,画家的艺术生命体验与古人的践行认知如出一辙。笪重光 《画筌 》有云:“山川之气本静,笔躁动则静气不生;林泉之姿本 幽,墨粗疏则幽姿顿减。”王石谷和恽南田注曰:“画至神妙处, 必有静气。盖扫尽纵横馀气,无斧凿痕,方于纸墨间,静气凝结。静气,今人所不讲也。画至于静,其登峰矣乎。”为什么将 “静 ”视为艺术之登峰极境,我以为就在于外在世界“本静 ”、 “本幽 ”,处于一种“诗境 ”、“禅境 ”,这是老子“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哲学思想的体现,也是一种大艺术之“幽深远阔”的 生命精神。孟夏的《观山坐望图 》《何曾蓝田玉生烟 》《山乡早春图 》《山月照夜白 》等作品,就是画家从“本静 ”、“本幽 ”中 寻求诗境与禅境的佳作。

 

孟夏


近段时间,我重又较为系统地读了孟夏的山水画作和她的创作谈,特别是对其山水画诗、禅境界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我 们说,画重内美,中国画讲人文修养、是有传统的。中国的文人画更是修养的外化、知识的积淀与记录。“格物、致知 ”是为了“诚意、正心 ”,诚如黄宾虹所言:“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 写吾人之心。”历代所有文人画家无一不是学问家,王维、苏东坡、董其昌、徐渭、八大、石涛、吴昌硕、黄宾虹等都是学问中人。然而,在今天这个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时代,似乎没有多少人有“人文修养 ”的深度意识,但女画家孟夏有。她在其山 水画创作践行中,看重的是“诗是意境的升华,禅是意境的蕴藉 ”,山水意境的提炼是画家人文修养文思与手法的总合,像司马适那样“究天人之际 ”。换言之,在孟夏的“知行合一 ”的创 作践行中,她的认知是山水画应具有诗一般的灵性和境界。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与诗歌的意境一样,同样是文思与手法的结合体,但我们必须明白:山水画的文思与诗不同的只是通过笔墨语言来表达的,是通过视觉转换到意象上去想象的,而不像诗那样通过声与文字转换到意象上去想象的。即使是在文思上,山水画 与诗也会因为语境的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从这里可以看出,山水画的意境与诗的意境也会不同。诗从意境中获取的是理性的思考和空间的想象,把审美留在了声韵与平仄、比兴、对仗的层次中;而山水画从意境中获取则是通过画面形象体验的,是精神的畅游和气息的感受,把审美留在了笔墨与丘壑的经营、结构、画法及诗画的层次中。因此,孟夏追求一种“诗文、学养、品格、胸襟、哲思、情趣、心境、感悟 ”的文思境界,追求一种寄悲慨于旷达、旷达化冲淡的艺术风格,追求一种“运笔、运墨、书法功底、丘壑经营、线形气势 ”的笔墨实践。《古道落照 》堪为画家近年创作的一幅代表作。二○○八年五月十二日那场举世震惊的“汶川大地震 ”牵系着世人的心,全中国人共同携手,用大爱、真爱的实际行动支援灾区、重建自己的家园。孟夏亦投身于这场为灾区人民献爱心的活动中,她除了多次参加有关义卖与捐画活动外,又在灾后次年中秋以“第五届中国西部大地情—— ‘茶马古道风·红土高原情 ’”为主题创作了巨幅大画《古道落照 》。《古道落照 》从画家归于自然的“冷然希音 ”的美学思想出发,以妙造自然与得自然景物之趣、得诗人本性之真为准则, 来驰骋自己的情感与想象。其画面危崖层叠,群山起伏环抱,奇峦怪石错落,山中溪流萦洄,烟浮远岫,全图气势雄奇,笔墨飞动,画家用坚实凝重的线条,勾取奇峰。石上皴法稠密,依山峰之势而盘曲有致,笔笔遒劲,峰与皴合,皴自峰生,二者紧密联系,十分自然。令人称道的是,画家在笔墨浓淡分布上丰神富韵,近处的山坡积染最多,主景的山上、峰上更是浓淡相间,变而入化,气势动人,意态万千。坡上近处山树蜿蜒成行,疏密浓淡,错落有致,浓中置淡,淡中布浓,浓淡变化极富诗意。远山、主峰和作为中景的山上,更是在构图布局中十分留意“分浓布淡 ”的经营,将情、意、势、韵、趣出神入化地幻为诗情。这是一幅奇险渐趋恬静,荒寒中见热烈、浑厚里有诗情且又静谧、空灵,令读者悠然意远的佳作,它意境隽永,读之耐人回味。更令读者思悟不尽的还是画家在画面上题诗:“边关残阳意惶惶, 古道西风莽苍苍;丝绸茶马劈通途,南贾北旅走他乡。风铃叮咚扣山魂,驿路流泉安马帮;追昔抚今沧桑路,千秋世事凝思量。”


孟夏孟夏



这诗与画有机结合,情景交融,相互辉映,声色俱汇,我们通过其诗去回溯历史的峥嵘,回眸昔之丝绸之路的缥缈,抒发古道落照之际的感怀,它无疑是画家也是诗人通过诗画对于人生感悟的冥想与心境。

 

在画家孟夏的创作中,另一类影响到山水画意境的是其禅诗。众所周知,唐德宗末年,金陵沙门慧炬亦称智炬《宝林传 中有这么一则故事:在一次灵山会上,大梵天王手捧一枝金色波罗花献给佛祖,请佛祖说法以惠众生。佛祖登上法座后,一反往日侃侃说法的陈式,而是拈起花来,一言不发,频频地把花给众人看。正当满座弟子无人领会佛祖的深意,只是默默地看着时,突然大迦叶似有所悟地破颜微笑了。见此,佛祖就把真理中的真理,也就是最深刻的“心印 ”传给了大迦叶。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如来拈花,迦叶微笑 ”的典故出处。我十分看重孟夏新近创作的山水画《花非花 》,它是一幅从山水物象之“理、意、韵、 气、神 ”进而升华为“笔墨宛丽 ”、“气韵高清 ”、“神超理得 ” 的山水作品。全图山势嵯峨,气势磅礴,清流潺湲,白云缠绕, 既有古拙、苍莽的北方山水特点,又有简约、虚灵的南方山水韵 致。画家在图中题诗云:“青山常谓境不境,流水时言空无空; 佛陀拈花法心法,迦叶一笑花非花。”不难窥见,画家孟夏的山水画创作,它的本质就是通过禅境的营造,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慧根 ”于刹那。读《花非花 》这幅山水作品,全图苍莽、古拙,疏密有致,虚实得宜,近处水流清澈,山石、树木简约,净 无尘,静无声,远处白云缭绕,山影如黛,似真似幻。它无疑让读者从画家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静中悟道,禅境毕现 ”的 艺术创造中,读出了一种心理暗示和想象。

 

孟夏




孟夏


不可否认,画家作画是一定要用“意 ”的,一旦“意 ”用到了家,而精神便会在微茫间灵光乍现,跃跃欲出。其实,诗情与 禅意在山水画家眼里的境界并非完全是诗是禅,而是更多地把诗情与禅意拿来作为山水画意境里的一个“意 ”来经营的,其境界既包含有诗情、禅意,也包含有更多的中国文化思想。“芳菲造化意,世事休道明;云烟终过眼,何须鸟惊心。”“风云变幻数恒沙,自心空明舍万法;三山蓬莱原虚境,世事浮云皆放下。”“赞毁由人不由我,水中镜月观婆娑;看得此境皆虚妄,福德增我到普陀。”“心清四时尽春光,麦饭豆羹五谷香;十里荷塘千里月, 朗朗会心是故乡。”“青山常驻白云间,莫言白云慢悠闲;世事万象随心转,何曾蓝田玉生烟。”画家孟夏在自己山水画里众多禅意的诗作,她无非是用来引证自己在画中去追求那种“静 ”、 “净 ”、“雅 ”、“空灵 ”、“淡泊 ”、“无妄 ”、“超尘 ”的笔墨语言符号,这种“远离俗尘 ”、“超于尘表 ”的笔墨语言符号,寻求的便是在自然与人之“物我 ”高度统一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诗禅 ”之完美境界。

 

孟夏


也许,画家孟夏山水画诗、禅之境界的营造,肇自她崇尚倪赞山水画创作之践行。我曾读过倪赞《雨后空林 》的山水画,这是他现存于世不多的设色山水中的一幅。画作虽为复制品,但其格清淡迷濛,色彩古雅,构图满而不塞,它是画家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此图系左右开合式,远处有一组荞木,松杨互杂有干裂秋风之意,其后有一小径穿入,经一石板小桥入对岸,桥下溪水与远处寒潭相接,堤岸平坡有碎石布其间,上有秋树三五株至山根,林间怀抱一草堂,堂中空无一物有斯人已去之意,屋后高山隆起,垒石垒聚其间,中有一泉瀑潺湲泻下,直入潭中,山峦层层起伏,岫谷含烟,远峰沓不可见,右上角有倪赞诗跋:“雨后空林生白烟,山中处处有流泉。因寻陆羽幽栖去,独听钟声思惘然。”前两句是描写一个现实的景:“空林 ”、“白烟 ”与“流泉 ”。

 

孟夏

孟夏



本来这是能勾起人们向往山林的自然之景,而倪赞偏要把唐代的高士“茶神 ”虚构到这画面中来,让人在这现实之景中去寻找已不存在的“故人 ”陆羽,使人产生了时空的错觉,在现实与幻想中徘徊。当然,陆羽是肯定找不到的,就只好对着那间草堂听着钟声“思惘然 ”了。其实,如果以为那间空草堂是陆羽的“幽 ”之所,便大错而特错了,那是倪赞用自己设在那里的精神止泊之所,就好像画中丝毫不见寺庙的踪迹,却何来钟声一样,倪赞是通过那空寂的草堂去参透他心中的“钟声 ”的。手法之高, 境界之高,超凡绝尘。而画家孟夏之《梦里青山不外求 》则与倪赞的《雨后空林 》有异曲同工之妙。她的作品画法则简淡朴实,惜墨如金。山势结构出自倪赞而又一变,并融入龚贤用笔逸峻洒脱、渴而不燥,用墨清旷厚润、浓淡相宜的艺术手法,从而达到一种“画中笔墨浓淡无分上下以求浑濛,山石前后无分轻重以求平贴,平贴则山林淡远、意境深远 ”的艺术境界。你看,此图为上下分割式,近处山石错落,山树杂陈,郁郁山树簇拥闲亭,亭中人酷似禅者,静听碧湖水波,静观倚岸小舟,似有濯清流而脱胎骨,出尘表而味清露,闻清溪而断俗尘,思前贤而追丰神意。随之山势蜿蜒而上,途经独木桥而至远方,中景与远景则被缠绕山际的袅袅白云隔断,远山沐浴夕辉,峰峦苍润而秀峻,好一派“无我 ”之境。读者悠然发现,画家作品画面境界因笔墨境界而愈显幽深跌宕,笔墨境界因画面境界而愈显古雅松秀。更为绝妙者是画家的题画诗:“过河应舍远行舟,观山何须上高楼;阅尽人生来复去,梦里青山不外求。”它将画之诗、禅境界提升到了一个让人观此图如面对须弥山的境地。你能说,这不是一个艺术家把自己文思境界中的“时代属性 ”赋予了笔墨境界中的“时代属性 ”这一载体么?

 

孟夏


总之一句话,孟夏是一位艺术面貌独特的优秀中国山水画家,她渴望能在自己的艺术创作的天地中孕育一种开合起伏的 “诗情 ”,孕育一种生命勃动的“禅意 ”,并由此出发去感悟自然造化,探索与这一主题愿望相契合的自然美而加以描绘,通过这种借物写心和对客观物象进行内在悟化、思辨、融通的过程, 追求“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 ”的境界,从而达到熔冶诸家于一炉,水到渠成,无复痕迹,不求新意而自然新奇,不求独创而自然独创的“畅神 ”的目的。

 

○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于蜀都诗梦书斋



各位艺术家、作家、诗人、艺术爱好者,写作爱好者,中国美网特别开通您们作品的自助上传通道,只要您是中国美网注册用户,您就可以在您的后台上传您想发布的内容,中国美网将根据您上传时选择的栏目将你发布的内容在中国美网发布。你可以发布:原创文章,诗词、艺术评论、艺术批判,艺术观点,艺术圈所发生的最新资讯和新闻等;你也可以将需要发布的资料。发到我们的邮箱(1435980968@qq.com)由我们给你上传发布。


马安信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