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516套文物讲述甘肃走廊8000年以来的故事

来源: 艺术中国 ·26828 浏览 ·2019-05-20 00:00:00
516套文物讲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大地湾文化三期

  2019年5月1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共同主办,敦煌研究院协办的“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本次展览以时间为轴,以文化交流为线索,以考古发掘的甘肃各历史时期的516件(套)不同门类的重要文物为基础,通过“文明序曲”“彩陶之冠”“青铜之路”“嬴秦摇篮”“千里走廊”“丝路交响”“共同家园”“佛陀之路”八个单元,呈现以史前大地湾文化、甘肃彩陶文化、河陇青铜文化、早期秦与西戎文化、汉魏晋唐时期河西文化、甘肃丝绸之路文化、多元民族文化、甘肃佛教文化为主体的甘肃历史文化。


516套文物讲

鲵鱼纹彩陶瓶 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


  第一单元:文明序曲。本单元通过大地湾遗址出土早期旱作农作物粟、黍的炭化标本,精美又质朴的早期彩陶样式,原始粗犷的地画艺术以及陶片上神秘的记事符号等,向观众呈现距今约8000年至5000年的大地湾文化,揭示其在早期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作用与地位。本单元重点展品有来自大地湾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彩绘符号陶片、鱼纹彩陶盆等。


516套文物讲

三角网格纹双大耳罐 四坝文化

  第二单元:彩陶之冠。本单元通过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沙井文化等阶段的彩陶,全面展示甘肃彩陶文化体系和完整的发展史。本单元重点展品有仰韶文化鲵鱼纹彩陶瓶、口唇纹葫芦形彩陶瓶;马家窑文化旋涡纹彩陶罐、旋涡锯齿纹彩陶鼓、变体神人纹彩陶罐;四坝文化人形彩陶罐、三角网格纹双大耳罐;沙井文化倒三角纹双耳圜底彩陶壶等。


516套文物讲

“父丁”青铜角 商晚期


第三单元:青铜之路。本单元从约5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林家遗址出土的青铜刀开始,到甘肃境内最晚的青铜文化——沙井文化为止,全面呈现河陇早期青铜文化发展的面貌:河陇青铜文化受到中原青铜文化和欧亚草原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双重影响,这也决定了甘肃青铜文化的独特性,即既保有商周中原青铜器的基本特征,又融有域外青铜器文化的独特风貌。本单元重点展品有马家窑文化青铜刀(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齐家文化环首铜短刀、素面青铜镜、嵌绿松石兽面纹青铜牌饰;辛店文化人首形柄铜匕;四坝文化青铜钺、石权杖头等;沙井文化鸮首权杖头、竹节状铜针筒等;商代“父丁”青铜角、“父辛”青铜斝;西周兽面纹青铜鼎、“徙遽”青铜盉、镂空蛇纹鞘青铜短剑等。



516套文物讲

人面形金饰 战国晚期

第四单元:嬴秦摇篮。本单元讲述早期秦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戎之间密切交往,既和睦共处,又有碰撞竞争,加速了两大族群间的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西戎文化为早期秦文化注入了活力,也加速了早期秦文化趋向稳定与成熟。秦人力量不断壮大,威服百戎,锐意经营关中,虎视列国,逐鹿中原,最终实现了对华夏的统一。本单元重点展品有秦公青铜簋、垂鳞纹秦公青铜鼎、蟠虺纹青铜盨、秦子青铜镈及人面形金饰、蓝釉陶杯等。


516套文物讲

彩绘车马出行图壁画砖 魏晋

第五单元:千里走廊。本单元介绍汉武帝时期河西归汉后,汉廷对河西走廊的开发与经营,在移民屯垦实边的举措下,河西地区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逐渐形成“农牧并序”的发展格局。西晋“永嘉之乱”后随着大量中原民众的迁入,他们带来“二牛抬杠”、大型铁犁铧等先进农耕技术与工具,促进了河西走廊农业的发展。敦煌、嘉峪关、酒泉和张掖高台等地魏晋墓出土的壁画砖上描绘的牛耕图、播种图、扬场图等正是对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真实写照。本单元重点展品有汉代《仪礼》简、《建武三年侯粟君责寇恩事》简、彩绘漆木鸠杖、“白玛作”毛笔、彩绘木轺车、陶楼院等,魏晋二牛耕地图壁画砖、六簙图彩绘墓室砖、铜獬豸等。


516套文物讲

青铜马 东汉

第六单元:丝路交响。本单元通过大量文物,展示在漫长的汉唐甘肃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奇异多彩的东西方珍宝在这里交流互通,农耕与游牧文明从碰撞到交流互鉴,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友好交往,融合共生……不断演绎着一曲曲波澜壮阔、引人入胜的华彩乐章。本单元重点展品有汉代悬泉置木简、过长罗候费用簿简、《康居王使者册》简、乌孙贵人传舍制度简、折垣国贡狮简、悬泉墨书纸等;唐代鎏金狩猎纹杏叶形铜牌饰、镶绿松石金壶、瑞兽凤鸟葡萄纹铜镜;汉晋时期丝织品团窠动物纹刺绣剑臂、“大汉乐”铭黄地蓝绿云纹织锦、织锦针黹盒;希腊文铅饼、波斯陴鲁斯王银币;雷台汉墓青铜车马阵;隋代贴金彩绘石伎乐俑;唐代陶骆驼与牵驼俑、庆城县唐游击将军穆泰墓出土胡人俑等,以及来自河西走廊各地的木质马、青铜马等。

第七单元:共同家园。河陇大地是古代众多民族迁徙流动与交往的重要舞台。从汉以前的塞种、月氏、乌孙、诸羌戎等,到汉武帝之后的羌、氐、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鹘),宋元时期的党项、蒙古等民族,他们都曾在这里迁徙、扎根、生息繁衍,在甘肃民族融合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本单元通过大量文物遗存,讲述各民族在河陇大地上从逐鹿竞争到融合共生的往事。本单元重点展品有汉代《塞上烽火品约册》简、新莽铜诏版、“大泉五十”钱范;西晋“晋归义氐王”金印、“晋归义羌侯”金印;回鹘文木活字;吐蕃龙纹金饰皮带;西夏文《三才杂字》的残页、西夏白釉剔刻牡丹纹罐等。


516套文物讲

一佛两菩萨石像

第八单元:佛陀之路。佛教东传,自敦煌至秦州(今天水)沿途佛教石窟星罗棋布,形成了一条佛陀之路。著名者有河西敦煌莫高窟、榆林窟、文殊山石窟、马蹄寺石窟、天梯山石窟;陇中炳灵寺石窟、庆阳北石窟寺;陇东麦积山石窟、水帘洞石窟、木梯寺石窟等。通过大量佛造像、经卷等文物,向观众介绍汉魏晋唐时期佛教东传过程中在甘肃地区形成的不同面貌。本单元重点展品有西汉末东汉初悬泉浮屠简;麦积山石窟北魏佛造像、北魏楼阁式石造像塔、西魏影塑飞天、北周王令猥造像碑、北凉“高善穆”石造像塔;炳灵寺石窟唐代菩萨头像、石雕弟子像;敦煌莫高窟唐代双手托花胡跪菩萨影塑、开元十三年许愿绢幡等。


516套文物讲

鹰形陶壶 四坝文化

本次展览共展出516件(套)文物,总数量接近700件。在展出的文物中,国家一级文物为322件(套),国家二级文物近百余件(套);展出文物涵盖陶瓷器、玉石器、青铜器、金银器、木器、丝织物、纸制品等类。其中举世闻名的甘肃马家窑文化彩陶,中国早期青铜制品,悬泉置遗址、居延遗址等地出土的汉简、纸张,汉唐丝织品、国际货币,北魏、隋唐佛造像等等,都是能够直接反映甘肃历史文化的代表性文物;从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一直到宋元时期多元民族文化;从甘肃东部、中部,一直到河西走廊最西端,涵盖了黄土高原、雪山、戈壁、绿洲等多样化地理特征。


516套文物讲

龙提梁飞虎凤钮铜壶(局部)战国

本展览的结构中历时性与空间性相互交织,尝试为观众勾勒出一幅历史悠久辉煌、文化异彩纷呈、多民族和谐聚居的甘肃古代历史图景;尝试以中华文明在甘肃的起源和汉唐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为主线,全方位呈现甘肃走廊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进程中,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与作用。


516套文物讲

嵌绿松石铜壶-战国

此次展览是历年来甘肃省在国内举办的文物展览中文物数量最多、珍贵文物占比最高的一次展览,是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全方位展示厚重多元、异彩纷呈的甘肃古代历史文化的一次大型文物展览。

展览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南2、南3展厅,将展至7月21日。(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 摄影:范立)


516套文物讲

嵌绿松石铜壶(局部)战国


516套文物讲

青铜敦 战国



516套文物讲

车形青铜器 (战国 秦)


516套文物讲

二牛耕地图壁画砖 魏晋


516套文物讲

铜六簙戏俑(全) 汉


516套文物讲

铜六簙戏俑 汉


516套文物讲

彩绘天马图墓砖 西晋


516套文物讲

刻绘翼马图墓砖 西晋


516套文物讲

彩绘舍利石函(局部) 北周


516套文物讲

彩绘影塑供养菩萨 北魏


516套文物讲

楼阁式石造像塔(局部) 北魏


516套文物讲

楼阁式石造像塔 北魏

516套文物讲


石雕座佛(局部)北魏


516套文物讲

石雕座佛


516套文物讲

一佛两菩萨石像(局部)


   中国美网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关注更多艺术品价值


516套文物讲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